- UID
- 35225
- 性别
- 保密
- 出勤
- 天
- 新闻
- 篇
- 魅力
- 点
- 浮云
- 朵
- 帖子
- 金钱
- 块
- 注册时间
- 2007-3-9
- 贡献
- 点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- 积分
- 7113
- 在线时间
- 小时
该用户从未签到
|
编者注:新华社著名体育记者杨明几天前写的一篇《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》稿,引起了网上网下的广泛讨论,并且遭到某省体育局长的反驳。对此杨明今天以个人身份做出了以下回应:
前几天写的一篇《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》稿,由于触及到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,引起大家的热切讨论和关注,支持和反对者都有,我认为这绝对是件好事。只有经过大讨论、大碰撞才能对中国体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梳理;才能看清方向、走出误区,才能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健康发展。
这场大讨论早晚都要到来,因为,它根本就不是新话题,以前一直被压抑。希望我那篇不成熟的文章可以引起一场不同观点的大争辩、大反思,促使体育真正回归本真,改变重视竞技体育,忽视群体体育的畸形现状,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,使国民体质明显滑坡的现状得以改善。
在这里,我对支持和反对我观点的人都表示感谢,但是,对于某些恶意的人身攻击,感到有回应的必要。需要强调的是,我今天是以个人身份发表看法,文责自负。
先申明一下,网文的“金牌第一反成讽刺”是网络编辑“提炼“出来的,虽然有些断章取义,但吸引了眼球,引爆了争论,也算好事吧。
有些人认为我反对国手们大赛夺金,可能是没有说清楚,在新华社文章中也不便说清楚。这里明确表态:我并不反对我国选手大赛争金,但反对“惟金牌论”,不赞成国内的专业选手隐瞒真实身份,以业余选手名义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纯业余选手争夺金牌,有人说,以这样的方式求胜,说轻了是不诚实,说重了,就是“欺骗”,对此,我有同感。
亚运会上争金牌的确没错,但要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。大概许多人不清楚,当今亚洲,只有中国、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,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,世界罕见。也就是说,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养的专业选手,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(日、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),他们或者是学生,或者有其他工作,体育只是爱好。就连日本足球队中也有6名大学生。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,在许多项目上,我们当然占尽便宜。
前苏联、东德曾经也采用过专业队模式,80年代,这两个体育巨无霸在奥运金牌榜上排在美国前面,好不威风,但由此产生的负作用很大,受到世人的诟病。现在,俄罗斯和德国早和世界接轨,政府不再养所谓的精英尖子,采用业余和职业选手参赛,虽然成绩远不如昔,但批评声绝迹,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和国人健康水平远在我们之上。田径和游泳是美国的金牌大项,所有美国参赛选手都是业余的,大多数是大学生,比如“飞鱼”菲尔普斯;再比如,世界锦标赛上战胜刘翔的法国选手杜库雷,是法国的大学生。
在国际大赛上,包括本届亚运会上,新闻中心电脑储存的选手介绍中,我们的专业国手均号称是大学生,打着业余身份参赛,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。这种行为已经延续了N多年,延续的是前苏联和东德的路数,国外已经见怪不怪了。问题是,当我们已经在亚运会上拿到的金牌数超过第二到第十名总和时,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?即便超过第二名金牌100枚到底能证明什么?你以为世界看你的目光是赞许和敬佩吗?我们难道不应对这样的作法反思吗?有人说,瞒报身份和弄虚作假或服用兴奋剂相仿,不知大家对此作何评价?
以前,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们也是用国手参赛,也象亚运会一样绝对金牌总数第一,最近几届改为选派真正业余大学生参赛,虽然金牌立时少了许多,成绩差了一块,但却体现出中国大学生真实的运动水平。中国丢脸了吗?没有,反倒对大学培养高水平选手是个极大的促进,是和国际真正接了轨。
建议增加业余选手参加亚运是我个人的意见,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讨。质疑者认为那将是对外国选手的不尊重,比赛观赏度下降,不该这样做。我则认为,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,而是应该自觉遵守的游戏规则,对外号称业余选手,实则专业身份,这不是君子行为。既然大运会我们都改了,亚运会怎么不能改改?我们的体育舞蹈就是纯业余选手,不是照样包揽了10金吗?我很理解许多人的爱国热情,希望中国选手金牌拿得越多越提气,但你觉得人家服气吗?我们应该吗?
下面我想回应一下某局长的批评。
观点一:“某些记者为出名,总是炮制一些所谓‘高论’,这简直是颠倒是非!”
回应:我写那篇东西不是为了出名。我儿子都快娶媳妇了,早过了想浪得虚名的年龄。要说出名,8年前,我写《黑哨》时就出大发了,没觉得有趣,反倒得罪了许多人。这次,依然会得罪您这样的体育官员,可以封杀我,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促使我直言。
写那篇东西不是心血来潮,和“炮制”无关,更非“高论”。我关注中国体育畸形发展的现象很久了,在5年前的南京全运会上,就质疑过“举国体制”和举办全运会的必要,在今年3月报道**期间,也写过《体育界委员呼吁高度重视国民健康身体素质明显滑坡》的文章,甚至在4年前的多哈亚运会的第二天,我也写过和此文类似的文章,质疑中国军团金牌一家独大现象。批评惟金牌论和批评中国体坛怪现象的观点几年前就形成了,至今未变。令我感到欣喜的是,以前写这些东西没人关注,这次产生反响,得到大多数人支持,说明国人的观念变了,态度变了。我们的官员不能一听到质疑声就跳。
“颠倒是非”这个大帽子建议谨慎用之,孰是孰非尚无定论。我没有破坏亚运气氛,扰乱军心的念头,小文引起争论也出我意料,这其实说明这场讨论太有必要,是对中国体育的深层面思考,应该给予支持才对。
认真读过我那篇东西的人应该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,有些话没有说到位或引起误读,那是我水平不高,但观点很清楚,那就是:不能惟金牌论,增进人民健康,发展群众体育比只抓竞技体育金牌更重要。谁也没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对立起来的意思,都知道两手都要抓,这种提法都十多年了,问题是,以往谁认真抓群体了?金牌已经变成了政绩工程,和地方官员抓GDP一样,路人皆知。
观点二:“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?不争第一还谈什么“体育精神”、“奥运精神”?奥运精神就是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,如果参加比赛不想着去争取金牌,那还搞什么体育?还参加什么比赛?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,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,甚至违背了体育道德。”
回应:竞技体育争金牌的确没错,但把争第一等同于“体育精神”和“奥运精神”,以及奥运精神就是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(注:应该“更快”在前面)就错了!〈奥林匹克宪章〉里明确写到:“奥运精神是增进理解、友谊、团结、共同发展”,更快、更高、更强只是口号,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,除非服用兴奋剂。可以看到,奥运精神是宏大的,绝非定位在金牌和争第一上。我国的体育官员对奥运精神的误读不是个别现象,难怪会出现方向上的偏差。
另外,体育到底是什么,毛主席早就说到位了: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。体育包括群众体育、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,其中,增强人民体质是最首要的,竞技体育只是体育的组成部分,而金牌只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,不能以偏概全,前些年,没有抓好群体工作是秃子头上的虱子,明摆着的事。
观点三: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。
同意这个观点,谁都希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可以两翼齐飞,但是,现实如何呢?
体育管理部门早在十几年前就出台了“奥运争光计划”和“全民健身计划”,“两翼齐飞”的口号已经象“足球要从娃娃抓起”一样,喊到我胡子都白了,但是,谁认真抓了?为何这么多年体育主管部门一直把重点放在竞技体育上,群众体育衰微到甚至不如60年代的水平。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辉煌到顶点,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,尤其是青少年健康,持续滑坡?逻辑上两者不矛盾,但在各省市高度重视金牌,把体育当作政绩工程后,谁都看到了两条腿只剩下一条腿。当然,搞好群体工作需要教育部门、卫生部门和全社会各界的支持、配合。自从北京奥运会后,政府开始重视全民健身,采取了许多举措;刘鹏局长上任后,全民健身抓得很紧,这两年已经有了起色。
至于“竞技体育就是要拿金牌,美日韩如此,外国都如此”的观点,我在前面已经发表看法了,补充几句。
竞技体育争金牌没有错,但争到了世界第一、亚洲第一后,我们是否该回头看看我们走的脚印和路径是否发生过偏差?20年前,大赛金牌的确鼓舞过我们,当时的我们的确需要体育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,但是,现在中国各方面都在创造奇迹,国家强大了,国人心态也在变。能多拿金牌自然好,但必须要建筑在国人体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有意义。
奥运金牌少了,日本后悔了,真的吗?日本开始学我们的举国体制了吗?政府也给他们的柔道选手组建了专业队了吗?他们的国民身体素质是在不断下滑吗?
体育市场化、职业化是大势所趋,潮流所向。我认为中国体育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正处十字路口,指望中国体育能有个华丽的转身不现实,但相信中国体育的体制、包括运动员培养模式都会慢慢和国际接轨,这一天早晚会到来。
最后,声明一点。我不是专家,我的观点可能有不正确之处,或许有失偏颇,欢迎批评。希望体育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和大众参加讨论和商榷,对中国体育现状、未来发展之路、竞技体育改革发表冷静、理智、有深度和建设性的观点。(杨明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