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巴托的冬天很冷,温度最低能达到零下25摄氏度。因而冬季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来说是一个相当难熬的季节,他们不得不深入地下,靠暖气管道 躲避寒冬。天一黑,他们就像蚂蚁一样钻进公共设施里,不挡车道,更不需强拆,“绝对”无损市容。摄影/PaulaBronstein /CFP供图
2000年10月15日,乌兰巴托,已有8个月身孕的17岁少女Altanchimeg从“家”中爬出来寻找生计。Altanchimeg说,她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8年。
2000年10月15日,乌兰巴托,Altanchimeg(右)与朋友Tsetsegee一同在“家”中做饭,两人在生活中彼此照顾相互依靠。每到冬季,她们就住在临近的暖气管道旁躲避寒冬。
2000年10月15日,乌兰巴托,Altanchimeg正在梳头打扮,Tsetsegee(前)则在一旁借着烛光看书。
2000年10月15日,乌兰巴托,11岁少年Menhtor,已经学会酗酒的他迷迷糊糊地趴在“家”门口。
2000年10月15日,乌兰巴托,烂醉的Menhtor倒在井盖上睡着了。
2010年3月16日,乌兰巴托,36岁的Erdenetsetseg,坐在“家”中守着井盖一样大的天空。五年前,Erdenetsetseg来到了乌兰巴托,没有工作的她一直靠捡垃圾维持生计。
2010年3月16日,乌兰巴托,Erdenetsetseg躺在暖气道上睡觉。
2010年3月16日,乌兰巴托,为出入方便,Erdenetsetseg改用纸板做“家门”,为此,她还在纸板上抠了一个洞,便于空气流通。
2010年3月16日,乌兰巴托,夜深了,男子开着“门”入睡。
2010年3月16日,乌兰巴托,18月大的男婴Munkhorgil正坐在“家”中的便盆上打着哈欠,或许应该称呼他“井二代”。
尼康2002-2003年度国际摄影比赛一等奖:《爱与和平(OuynaaAnd Tsetsegee)》。在蒙古乌兰巴托市中心,一位母亲在她位于地下的“家门口”与女儿相拥。摄影师成功捕捉到了“地下人”罕有的喜悦表情,道出了他们活着的尊严。James W. Hill (UK)/摄 |